1. 首页 > 新闻中心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武汉大学 化学学院)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武汉大学 化学学院)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张志凌的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导师
2.大学里化学的各个专业主要学些什么?
3.武汉大学算顶尖985吗
4.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的院系设置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武汉大学 化学学院)

张志凌的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导师

1997年7月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2002年11月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1年7月作为优秀人才提前留校工作,

2003年10月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ENS)进行一年的博士后工作,

2005年晋升副教授,

2008年破格晋升教授。

目前主要从事微流控芯片,生物电分析和纳米生物医学传感等方面的研究。湖北省仪器仪表协会常务理事。国家基金委“新型生物医学探针技术基础及应用”创新研究群体及教育部“化学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团队骨干成员。

2006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2完成人)。发表论文SCI论文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8项)。湖北省及国家精品课程(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主讲教师之一。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875072)“集成化细胞分析微流控芯片研制”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305011)“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表面分析化学研究”

3. 国家科技部863专题课题(2006AA03Z320)“高灵敏快速诊断用荧光-磁性-生物靶向三功能纳米球的研发”

4.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外司留[2005]383号)“微流控芯片通道表面生物功能化及生化分析中的应用”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0621502)“新型生物医学探针技术基础及应用”

2.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微流控学在化学和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子课题(2007CB714507) “传染性疾病诊断微流控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3. 国家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s973)“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荧光纳米实时检测新技术及动态过程可视化”课题(2006CB933101)“基于荧光纳米材料标记的病原体检测新技术”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微流控生物化学分析系统的基础研究”子课题(20299034)“微流控系统中的细胞操纵及其生化组分分析方法研究”

5.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生物纳米与医药”国家纳米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03BA310A22)“新型纳米生物医用材料-多功能量子点的研发”(副组长)

6.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教技函[2006]8号IRT0543)“化学生物学应用基础” 1. Zhi-Ling Zhang, Dai-Wen Pang*, Rong-Ying Zhang, Jia-Wei Yan, Bing-Wei Mao, Yi-Peng Qi. Investigation of DNA Orientation on Gold by EC-STM. Bioconjugate Chem. 13(1) (2002)104-109. (影响因子3.766)

2. Zhi-Ling Zhang, C. Crozatier, M. Le Berre, Yong Chen, In-Situ Bio-functionalization and Cell Adhesion in Microfluidic Devices. Micro and Nano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4) 40-41.

3. Zhi-Ling Zhang, Dai-Wen Pang*, Hong Yuan, Ru-Xiu Cai, Héctor D. Abruña. Electrochemical DNA Sensing Based on Gold Nanoparticle Amplification.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381 (2005) 833–838. (影响因子2.098)

4. Yuan-Hai Zhu, Zhi-Ling Zhang*, Dai-Wen Pang,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theophylline at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J. Electroanal. Chem. 581 (2005) 303-309. (影响因子2.228,通讯作者)

5. Zhi-Ling Zhang, C. Crozatier, M. Le Berre, Yong Chen, In-Situ Bio-functionalization and Cell Adhesion in Microfluidic Devices. 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 78-79 (2005) 556-562.

6. Rong-Ying Zhang, Dai-Wen Pang*, Zhi-Ling Zhang, Jia-Wei Yan, Jian-Lin Yao, Zhong-QunTian, Bing-Wei Mao, Shi-Gang Sun. Investigation of Ordered ds-DNA Monolayers on Gold Electrodes. J. Phys. Chem. B, 106(43)(2002)11233-11239. (影响因子3.843)

7. Ye-Fu Wang, Dai-Wen Pang*, Zhi-Ling Zhang, Hu-Zhi Zheng, Jun-Ping Cao, Jun-Tao Shen. Visual Gene Diagnosis of HBV and HCV Based on Nanoparticle Probe Amplification and Silver Staining Enhancement.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70(2)(2003)205-211.

8. Zhe-Xue Lu, Lei Zhou, Zhi-Ling Zhang, Wan-Liang Shi, Zhi-Xiong Xie, Hai-Yan Xie, Dai-Wen Pang*, Ping Shen. Cell damage induced by photocatalysis of TiO2 thin films. Langmuir, 19(21)(2003)8765-8768. (影响因子3.295)

9. Hui-Hong Liu, Zhi-Quan Tian, Zhe-Xue Lu, Zhi-Ling Zhang, Min Zhang, Dai-Wen Pang*. Direct Electrochemistry and Electrocatalysis of Heme-proteins Entrapped in Agarose Hydrogel Films.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2)(2004)294-304. (影响因子3.251)

10. Jing-Xue Shi, Xian-En Zhang, Wei-Hong Xie, Ya-Feng Zhou, Zhi-Ping Zhang, Jiao-Yu Deng, Anthony E. G. Cass, Zhi-Ling Zhang, Dai-Wen Pang, Cheng-Gang Zhang. Improvement of Homogeneity of Analytical Biodevices by Gene Manipulation. Anal. Chem. 76 (3) (2004) 632-638. (影响因子5.450)

11. Guo-Ping Wang, Er-Qun Song, Hai-Yan Xie, Zhi-Ling Zhang, Zhi-Quan Tian, Chao Zuo, Dai-Wen Pang*, Dao-Cheng Wu and Yun-Bo Shi. Biofunctionalization of fluorescent-magnetic-bifunctional nanosphe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Chem. Commun. (34) (2005) 4276-4278. (影响因子3.997)

12. Min Xie, Hui-Hui Liu, Ping Chen, Zhi-Ling Zhang, Xiao-Hui Wang, Zhi-Xiong Xie, Yu-Min Du, Bo-Qun Pan, Dai-Wen Pang*. CdSe/ZnS-labeled carboxymethyl chitosan as a bioprobe for live cell imaging. Chem. Commun.(2005) 5518-5520. (影响因子3.997)

13. Sheng-Fu Wang,Ting Chen, Zhi-Ling Zhang, Xin-Cheng Shen, Zhe-Xue Lu, Dai-Wen Pang*, Kwok-Yin Wong. Direct Electrochemistry and Electrocatalysis of Heme Proteins Entrapped in Agarose Hydrogel Films in Room-Temperature Ionic Liquids. Langmuir 21(2005) 9260-9266. (影响因子3.295)

14. Hai-Yan Xie, Jian-Gong Liang, Yi Liu, Zhi-Ling Zhang, Dai-Wen Pang*, Zhi-Ke He, Zhe-Xue Lu, Wei-Hua Huang.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vercoated II-VI Quantum Dots.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5(6) (2005) 880-886.

15. Hai-Yan Xie, Chao Zuo, Yi Liu, Zhi-Ling Zhang, Dai-Wen Pang*, Xiao-Lan Li, Jian-Ping Gong, Calum Dickinson, Wuzong Zhou, Cell-targeting Multifunctional Nanospheres with both Fluorescence and Magnetism. Small, 1 (2005) 506-509.

16. Hu-Zhi Zheng, Hui-Hui Liu, Shao-Xing Chen, Zhe-Xue Lu, Zhi-Ling Zhang, Dai-Wen Pang*, Zhi-Xiong Xie*, Ping Shen. Yeast transformation process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labeling technique. Bioconjugate Chem. 16(2) (2005) 250-254.(影响因子3.766)

17. Zhe-Xue Lu, Zhi-Ling Zhang, Ming-Xi Zhang, Hai-Yan Xie, Zhi-Quan Tian, Ping Chen, Hua Huang, Dai-Wen Pang*. Core/shell Quantum Dots-photosensitized Nano-TiO2 Films: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the Damage of Cells and DNA. J. Phys. Chem. B, 109 (2005) 22663-22666.

18. 张志凌,左超,庞代文,DNA与金属锇配合物相互作用的表面电化学研究,化学学报,60(22)(2005)2069-2076

已申请专利:

1. 庞代文, 王业富,张志凌,曹军平,蔡汝秀, 郑鹄志. 发明专利: 纳米微粒标记基因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专利号: ZL 01 1 33527.0, 证书号: 第154129 号, 专利申请日: 2001.9.30., 授权公告日: 2004.5.5.

2. 庞代文, 谢海燕, 刘毅, 左超, 张志凌. 发明专利: 荧光磁性多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 申请号: 200310111290.9, 申请日期: 2003.10.29.

3. 庞代文, 刘毅, 张志凌. 发明专利: 一种油溶性量子点水溶性化的方法. 申请号: 00410013332.x, 申请日期: 2004.6.22.

4. 庞代文, 鲁哲学, 张志凌. 发明专利: 量子点纳米二氧化钛复合膜的制备方法.申请号: 200510018188.3, 申请日期: 2005.1.24.

5. 庞代文, 谢敏, 张志凌, 杜予民. 发明专利: 一种糖生物功能化的水溶性量子点的制备方法-两相超声法. 申请号: 200510018234.X, 申请日期: 2005.2.1.

6. 庞代文, 谢敏, 张志凌, 杜予民. 发明专利: 一种糖生物功能化的水溶性量子点的制备方法-研磨法. 申请号: 200510018233.5, 申请日期: 2005.2.1.

7. 庞代文, 谢海燕, 王国平,张志凌, 宋尔群,石运伯. 发明专利: 三功能纳米球. 申请号: 200510079227.0, 申请日期: 2005.5.23.

8. Dai-Wen Pang,Hai-Yan Xie,Guo-Ping,Wang,Zhi-Ling Zhang,Er-Qun Song,Yun-Bo Shi. Tri-functional nanospheres. US Patent, Application No. 11/335,380, Application date: May 24, 2005.

大学里化学的各个专业主要学些什么?

伴随着化学学院百年的发展,校友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为母校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收到校友对我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很多中肯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和实实在在地支持;收到教育发展基金捐款数百万元。校友捐款在教学条件建设,奖励优秀学生,资助贫困生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为了在校友与学院之间搭建起一座交流的桥梁,凝聚校友,传递友谊,为校友服务,加深化院情结,发挥校友的作用,动员校友及社会各界为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出资献力,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为祖国建设服务,学院于2012年6月成立校友会。化学学院校友会是校友工作的常设机构。

办公地点:化学大楼西209室

武汉大学算顶尖985吗

化学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四门。大一一般会开无机、有机两门课,会同时开相应的实验课。这两门课高中时都接触过,只是学习的深度不同。数学改学高等数学了,物理课也有,不过不是主课。另外,还会有英语、马哲等公共课。如果你大学毕业想考研的话,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这些专业基础课还有公共课,视报考的学校不同,有的加考高等数学。

化学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它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等。

应用化学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及化工制图。

一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北京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10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化学系之一,也是国内目前学科非常齐全、综合实力很强的化学教育和研究机构。1995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更名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1年原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并入后改为化学学院。

目前,化学学院设有5个系:化学系、材料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和化学生物学系,7个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和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1年,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5个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1993年,化学专业被国家教委遴选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二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现有化学和应用化学2个本科专业,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和应用化学6个硕士专业,前5个为博士专业,其中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4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化工学院形成了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教育的完整的人才培养层次,于1991年被国家教委首批列为全国理科化学基础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三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是由原化学系、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合并组建的实体化专业学院,1995年4月正式成立。化学系成立于1921年,是国内大学中最早建立的化学系之一,邱宗岳、杨石先是重要的创始人。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62年10月,是在周恩来、聂荣臻的亲自关怀下创办的我国高校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杨石先校长兼任所长。

截止2002年底,化学学院设有3个系(化学系、材料化学系、化学生物学系),4个研究所(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2个中心(中心实验室、理论与计算化学中心),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农药学),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元素有机化学、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四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1952年,老一代化学家蔡镏生院士、陶慰孙教授、关实之教授、唐敖庆院士和孙家钟、江元生、徐如人、沈家骢等知名学者创建了吉林大学化学系,2001年4月,由原吉林大学化学系等5所学校的化学部分合并组建了化学学院。化学学院是我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个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学科建有7个国家级研究机构。

五 复旦大学化学系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1926年建立理工科化学班,1929年更名为化学系。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将原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沪江大学、大同大学及震旦大学7校化学系合并成今日复旦大学化学系。

化学系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包括电化学、催化学、表面化学和激光化学)4个二级学科以及应用化学研究所和激光化学研究所,并拥有“211”工程建设的表面科学实验室(表面及界面化学部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及综合化学实验中心。物理化学学科则是国家教委最早批准的重点学科之一,也是复旦大学学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主要科研方向有超导材料、纳米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稀土配位化学、化学键理论、超分子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化学、有机合成化学、分析科学、计算机化学(化学信息学与分析仪器)、环境分析化学、生命分析化学等。

本科设化学专业,研究生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3个博士点和硕士点,并可接纳博士后研究人员。

七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正式组建于1998年7月,是在原化学系的基础上,与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和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物理系放射化学教研室合并组成。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内一流的有机化学科研条件,对国内外开放。分析测试中心是拥有各类大型分析测试仪器设备、具有法律效力分析评价资格的分析测试单位,有很强的分析测试能力。

化学化工学院是国家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下设2个系,8个研究所,3个研究中心。拥有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学科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博士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工艺、应用化学7个硕士点。

八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在化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系成立于1922年,是厦门大学最早成立的系所之一。化学系历来师资力量雄厚,纪育沣、傅鹰、卢嘉锡、蔡镏生、钱人元、陈国珍等中科院前学部委员或知名教授曾执教于此,为化学系特别是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化学系树立了优良的学术传统。

学院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

九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化学院(系)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光绪十九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炼铁厂建立的化学学堂。1997年12月在化学系的基础上组建武汉大学化学学院。2001年1月,新武汉大学对院系进行学科归并,由相关专业组建成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学院拥有教育部生物医用高分子重点实验室和世界银行贷款重点项目:稀土元素分析及生物电分析化学和电化学重点实验室。有国家重点学科点:分析化学和湖北省重点学科点:有机化学,有国家计量论证合格单位:分析测试中心。

目前,化学专业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涵盖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5个二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应用化学、化学工艺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十 清华大学化学系

清华大学化学系成立于1926年,当新中国成立时,已成为国内高校中师资力量最雄厚,学术水平最高的化学系之一。我国许多著名的化学家,如黄子卿、张子高、高崇熙、萨本铁、唐有祺、申泮文、张滂、冯新德、张青莲、严仁荫、马祖圣、高振衡等教授都曾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或任教。

化学系设置“化学”一个本科专业,培养具有较雄厚化学基础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并受理学院委托招收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四年制本科生30人左右。化学系每年有8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在国内、外深造,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自2003年起按一级学科(化学)招收、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十一 浙江大学化学系

浙江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15年,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设立的化学系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部分教师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或与之江大学化学系合并组建浙江师范学院化学系(1958年成立杭州大学化学系)。1957年浙江大学恢复化学系。1998年四校合并后,由浙江大学化学系与原杭州大学化学系、浙江医科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基础部化学教研室合并组建成新的浙江大学化学系。

化学基地批准于1994年,属第3批国家理科基地,1995年开始招收基地班学生。该基地设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和应用化学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的院系设置

其他信息:

武汉大学是985,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 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 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 院系设置 人文科学学部 哲学学院国学院 文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中心)历史学院 社会科学学部 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系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院 信息管理学院 理学部 数学与统计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高等研究院 工学部 动力与机械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学院 城市设计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水利水电学院 工业科学研究院 信息科学学部 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 测绘学院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印刷与包装系 网络安全学院 医学部 医学部机关 医学研究院 基础医学院健康学院 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 第二临床学院 口腔医学院 医学职业技术学院 跨学科类 弘毅学堂

人文科学学部

文学院 历史学院 哲学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艺术学系

社会科学学部

信息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法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WTO学院 社会学系

理学部

数学与统计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工学部

水利水电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动力与机械学院 城市设计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学部

计算机学院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国际软件学院 测绘学院 印刷与包装系

医学部

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学院 第二临床学院 口腔医学院 药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HOPE护理学院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关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相关知识,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dxmj.cn//xwzx/4451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